05 谈蝙蝠

00:00
03:10
主播信息
遥寻

遥寻

人人都是蜻蜓主播,欢迎关注遥寻
关注
喻世明言|冯梦龙著
129
《喻世明言》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,与冯梦龙的另外两本小说《醒世恒言》《警世通言》,被后人合称为“三言”,与凌濛初的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并称为“三言二拍”。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,《醒世恒言》收录了宋、元、明时期话本、拟话本共四十篇。《醒世恒言》的题材包罗万象,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、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、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交织,集中呈现了“三言”的思想、艺术的特色与成就。
孔乙己|准风月谈|鲁迅
19
《准风月谈》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。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“兴中书局”名义出版,次年1月再版,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。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。书名源自上世纪《自由谈》编者所发一则启事:“吁请海内文豪,从兹多谈风月,少发牢骚”。该书共收录鲁迅在1933年所写的杂文六十四篇。包括《夜颂》,《“吃白相饭”》,《晨凉漫记》,《秋夜纪游》等。原版书如今已成珍品。距今未过百年,读来却苍桑倍感。
APP内查看主播
节目详情

# 中国蝙蝠文化

# 蝙蝠吉祥寓意

# 福字谐音象征

# 蝙蝠立场争议

# 希腊动物预言

# 蝙蝠科学归类

# 精神文明影响

# 梁实秋观点

# 中西蝙蝠态度

人们对夜行动物的排斥心理源于其与人类作息习惯的差异,以及对其窥探秘密的隐忧。蝙蝠作为夜飞动物,却在中国文化中因“福字谐音象征”而享有独特地位,其形象被赋予吉祥寓意,甚至入画传诗。这种文化现象与民间对飞行的向往密切相关,如比翼鸟、羽化成仙等想象,体现了精神文明影响下对现实的浪漫化投射。
西方文化中的蝙蝠则因希腊动物预言成为“骑墙象征”的代名词。伊索寓言描述蝙蝠因兼具鸟兽特征被双方排斥,导致其负面形象。这与中国的蝙蝠吉祥寓意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中西蝙蝠态度的文化差异。
近代中国引入西方古典时,部分人试图以希腊动物预言否定蝙蝠的传统象征意义,但这一做法受到质疑。随着动物学分类的进步,蝙蝠的科学归类早已明确,过度依赖古典寓言反而暴露知识体系的滞后性。
以梁实秋观点为例,其将橡皮鞋类比为草鞋与皮鞋的中间产物,与伊索寓言对蝙蝠的归类逻辑相似,均显示出对现代科学认知的脱节。这种思维若置于古希腊,或与预言作者处于同等知识层次,但在当代则显得不合时宜。

展开
大家都在听
评论(0条)
快来抢沙发吧!
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