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复旦名师傅杰的国学课
复旦中文系“三驾马车”之一傅杰,精讲传统文化经典:三字经、弟子规、论语、声律启蒙、唐诗宋词……
主播介绍
傅杰:复旦中文系“三驾马车”之一;知名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你将获得
1、顶级专家的亲授
2、名校名师的风采
3、出口成章的可能
4、历久弥新的智慧
5、有趣生动的故事
6、平静纯粹的心灵
354

人们对夜行动物的排斥心理源于其与人类作息习惯的差异,以及对其窥探秘密的隐忧。蝙蝠作为夜飞动物,却在中国文化中因“福字谐音象征”而享有独特地位,其形象被赋予吉祥寓意,甚至入画传诗。这种文化现象与民间对飞行的向往密切相关,如比翼鸟、羽化成仙等想象,体现了精神文明影响下对现实的浪漫化投射。
西方文化中的蝙蝠则因希腊动物预言成为“骑墙象征”的代名词。伊索寓言描述蝙蝠因兼具鸟兽特征被双方排斥,导致其负面形象。这与中国的蝙蝠吉祥寓意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中西蝙蝠态度的文化差异。
近代中国引入西方古典时,部分人试图以希腊动物预言否定蝙蝠的传统象征意义,但这一做法受到质疑。随着动物学分类的进步,蝙蝠的科学归类早已明确,过度依赖古典寓言反而暴露知识体系的滞后性。
以梁实秋观点为例,其将橡皮鞋类比为草鞋与皮鞋的中间产物,与伊索寓言对蝙蝠的归类逻辑相似,均显示出对现代科学认知的脱节。这种思维若置于古希腊,或与预言作者处于同等知识层次,但在当代则显得不合时宜。
沪ICP备06026464号-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
沪网文[2014]0587-137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:0911603
©2011-2019 qingting.fm ALL Rights Reserved.
应用名称:蜻蜓FM | 开发者: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